全部科目都納入高考就解決問題了?
事實上,有無徹底取消文理分科的政策,對高一學生也有“隱形”影響。
濱州市一位中學化學教師告訴記者,這種“隱形”主要表現(xiàn)在,高一每有考試,班主任老師都和學生討論其優(yōu)勢學科和弱勢學科,這就會加重高一學生“我遲早還要分科的印象”!叭绻銛(shù)學或物理實在太差,有的老師不會和你說趕緊努力學,而會整天嘮叨趕緊把文科好好學學吧!边@位老師說。
于是,有人把這種現(xiàn)象和高二文理不分科走樣歸結于“考試指揮棒”——考試不考,就不學;考試考,就學。
濱州市博興縣兩位不愿具名的教師告訴記者,在2009年前后的一次學業(yè)水平測試,即人們平時所說的會考中,鄰縣有一群替考的學生被攆了出來,還有一年,有學生頭一天晚上就收到選擇題答案。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中一位老師告訴記者,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會考是本縣老師監(jiān)考,高考是本市各縣互換監(jiān)考老師。
如今,隨著三中全會《決定》明確“基于統(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改革方向,這一問題似乎迎刃而解——學業(yè)水平測試將會越來越嚴,甚至嚴到高考的程度。
相應地,將高中九門文化科目都納入高考,可能會有同樣的效果: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會認真學習全科。當前,不少專家也按照這一邏輯來預測未來的教育政策:2014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就可以執(zhí)行文理不分科的教學方式,2017年高考有望執(zhí)行文理不分科。
在關于取消文理分科的討論中,人們是擔心的一點是加重學生負擔,趙增剛卻告訴記者,在“落實規(guī)范”的山東,“考全科學生負擔會重是偽命題”。
他的思路是:如果你的孩子學,我的孩子也學,那壓力都很大;如果你的孩子學,我的孩子不學,就不是壓力大不大的問題,而是公不公平的問題;但如果你的孩子不學,或少學一點,我的孩子不學或少學一點,大家壓力都小,這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而山東“落實規(guī)范”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就起到第三種“不學或少學”的“警戒線”作用——“拉著學生往后站,到點了,別學了,睡覺吧。”
趙增剛自己的孩子今年上了高一,他一個明顯的感受是,“與頭幾年自己教的學生相比,孩子要輕松一些,也有更多的時間去上興趣課!
因此他認為,壓力大不大,不能單看是不是必修的科目多,而要看必修科目的課時、內容和難度是不是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遺憾的是,山東雖有了配套的政策,卻依然沒能啃下高三這塊最硬的骨頭。這一點,需要下一步政策的制定者重點考慮。
取消文理分科的初衷,并非是讓孩子機械地學習所有的科目,而是綜合發(fā)展,讓學生不帶功利目的地多涉獵一些知識,從中再自主選擇個人的興趣進行學習。
“你說理科生沒有文學素養(yǎng),那文科生就有文學素養(yǎng)了?”趙增剛說,他教過的一些文科學生畢業(yè)后去到大城市,連地圖都不會看,“還有當年地理不錯的學生!
記者去昌樂二中采訪時,恰逢成群結隊的外地教師來這所山東省重點中學觀摩“研究性學習的做法”。但該校一位不愿具名的語文老師告訴記者,“我每天都發(fā)愁,考到大學里的學生發(fā)郵件讓我?guī)退麄兏奈臋n,都大學生了但錯誤依然不少!
這正是趙增剛困惑的:即便實現(xiàn)了全科高考,學生就能都同時具備科學和人文素質了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