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引導孩子學會理財
日前,“寧波理工學院在錄取通知書中對家長提出每月600元消費額建議價”引起了網(wǎng)民的熱烈討論,許多學生高呼“600元難以生活”,對于剛剛升入大學或高中的學生,家長往往會多給孩子一些生活費,尤其是在外地住校讀書,以備不時之需。手頭資金寬綽了,學生該如何做好理財?家長可以通過怎樣的渠道引導孩子?筆者咨詢了交通銀行江門分行個人金融業(yè)務部總經(jīng)理余先生。
“日常家長提供給學生的生活費基本滿足學生的生活,學生手中余錢不多,不過學生可以選擇每日理財?shù)漠a(chǎn)品,在每天的上午9:00—下午7:00,將每日不用的錢存進銀行中,它是按實際天數(shù)計算的,年利率是2.35%,而活期存款的年利率僅為0.45%!
如果部分家長擔心孩子不懂得規(guī)劃,將生活費隨意花在各種娛樂上,余先生建議,只要學生年滿16周歲,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的信用卡開一張附屬卡,通過銀行短信提醒,即可獲悉學生的消費動向,實現(xiàn)監(jiān)控并及時進行引導。潘偉珊
■“老學子”憶當年
帶鐵水桶北上求學
成廣東學生“標配”
對比上世紀60、70、80年代的學生入學消費,當下90后的萬元花費可謂天文數(shù)字。短短數(shù)十年,從免學費到5000元、6000元甚至幾萬元的學費,生活費從100元用3個月到每月600元的指導價還高呼不足,從若干個數(shù)字中,不難窺見人們生活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變遷。
說起上世紀60年代上學的情形,祖籍開平的司徒伯伯一直強調(diào):“我們那時候的生活比現(xiàn)在簡單得多了!彼敿毜莱鏊斈晟洗髮W的情景:“當時我讀的是南昌一所大學,那時不用交學費,花費主要集中在吃飯和買日用品、買書上。高中的時候我開始住校,所以到了上大學就拎上以前用的臉盆和換洗的衣服,一個人就搭火車過去了,那時候買了一只水桶,是用灰色的鐵打成的,廣東學生都會帶上,成了當時的一種標志!彼就讲貞浀,當時100元可供他生活3個月,“每個月10元的伙食費,10元用作零花錢,買點零食,或者有時候去看看戲,買買書,一個學期班上會組織一兩次同學聚會,那時候每人湊1元已經(jīng)可以吃得很好了。除了這些開銷,每個月還要積攢一點點,湊著學期結(jié)束后可以買火車票回家!
司徒伯伯認為,那時候生活很簡單,“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有各種數(shù)碼產(chǎn)品,我剛?cè)プx書時還沒有收音機,等到1965年才開始出現(xiàn),那時候要買一臺還要到公安局備案呢”。雖然沒有爆炸性的信息,但是當時的生活內(nèi)容也很豐富!皩W校有合唱隊、樂隊、科研小組等各種活動,我們都是自己主動參加的。那時候?qū)W習也抓得緊,我敢說,當時大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是現(xiàn)在已出來工作三年的大學生的三倍。”
上世紀60年代100元可以供3個月生活,到了上世紀70年代100元是高中一學期的學雜費。李阿姨是湖南人,現(xiàn)常住江門,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的讀書生涯,她笑道:“那時我們家已經(jīng)算是比較富裕的,住在城市,高中學校就離家不遠,花費主要是在文具這些小玩意兒上,那時候的學費是10元,但平常要交各種費用,一個學期算下來總共要交100元。我記得當時買了一臺錄音機,還買了不少磁帶聽,當時這些東西還很稀罕!崩畎⒁痰膬鹤釉谏鲜兰o90年代讀高中,“那時候給他買的是學習機,2000年他讀大學時,我們給他買了手機、電腦,送他去武漢讀書后還給了他1萬元做生活費。”李阿姨調(diào)侃道:“100元到1萬元,差距是兩個零!”
而經(jīng)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求學經(jīng)歷,趙先生為現(xiàn)在的孩子倍感幸福,他當年考上石家莊的一所大專!爱敃r能到外地讀書的已經(jīng)是極少數(shù),我搭過路的貨車到廣州,再買張火車票,自己就到學校報到了,沒有送行的人,也沒有多少行李。當時坐的是硬座,時間特別長,特別不舒服,哪像現(xiàn)在,出門讀書坐飛機坐高鐵的。去到學校什么都很簡陋,一張上下鋪床位,什么都沒有了,洗澡還是集體澡堂,冬天用熱水還要買票的,雖然只是幾分錢一張,但也買不起多少!迸藗ド
(來源:南方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