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生,作為北京“幼升小”、“小升初”的一種入學形式,已經使用了整整11年。據(jù)統(tǒng)計,每年通過“共建”渠道進入重點中小學的孩子,大概會占到總招生名額的10%左右。
同時,“共建生”享有一項“特權”,他們上某個中小學,不受行政區(qū)域、學籍、學生實際居住地、戶籍的任何限制。
共建生曾被制度化
2003年3月13日,在北京市教委正式公布的《關于做好2003年小學、初中入學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出現(xiàn)了“學?梢园磮蠼泤^(qū)縣教委批準的名單接收‘共建’單位的職工子弟入學”的表述,共建生得以制度化。
所謂共建,就是政府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為了滿足員工子女入學,通過單位贊助的方式,與知名學校建立關系,員工子女可直接入讀這些學校。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彌補基礎教育資源的匱乏,逐漸建立起共建生制度,近年來,共建有愈演愈烈之勢。
共建生也分三六九等
近年來,共建生多到了也得分三六九等。一所重點學校的共建單位,多的可達幾十家,魚龍相較,實力不足的共建單位就成為“陪著玩”的角色,而某些擁有強勢資源和背景的單位卻保持著與四五所重點學校的共建關系。
據(jù)業(yè)內人士透露,共建分為 “大共建”和“小共建”,所謂的“小共建”,多為強勢部門,這些部門的共建學校,對其子弟都是一比一的錄取,每年有多少孩子都可以進去,100%錄取。
而“大共建”的單位職工,入學的幾率就遠遠小于“小共建”的單位,不但需要考試,還需要“拼爹”。拼爹的籌碼是家長與單位工會或者“共建辦公室”負責人的關系和自身在單位的地位,“至少也得是個中層干部,而且最好不要遇到同單位職工結婚生子上學的高峰”。
從2010年起共建生開始“收口”
一般而言,參與共建的學校都是北京最好的中小學。學校也從共建單位處獲得不少回報,比如提高教師的待遇,借助共建單位的資源搞活動。
以城區(qū)一所知名中學為例,該校每年暑假都要舉辦一次學校骨干教師的培訓,同時也針對全國其他地區(qū)的校長提供培訓,參與培訓人數(shù)多達五六百人。該培訓所選擇的地點,就是由學校一個共建單位免費提供。
“共建單位可以給學校提供很多便利,有些事情不是你有錢就可以解決的,但是有共建單位這層關系,就很容易搞定!敝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共建學校提供學位,共建單位提供便利, 從歷史上看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招生形態(tài)。從2010年起,市教委已三次發(fā)文,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對共建生做出規(guī)定,明確釋放出共建生“收口”的政策信號。
文/本報記者 安蘇 制圖/王慧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