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民文
- English
- 網(wǎng)站無障礙
- 舉報
- 登錄
丹青繪長江 文脈貫千年
——記“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武漢大學專題展

千年文脈在尺幅之間奔涌,翰墨丹青于數(shù)字空間新生。日前,“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武漢大學專題展‘月涌大江流’”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正式亮相。
本次專題展以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成果為基石,選取漢唐至明清的經(jīng)典佳作,勾勒出中國繪畫發(fā)展的整體歷史脈絡。揀選含有長江文化元素的典型畫作,彰顯地域特色,共展出300余幅歷代名畫高清調(diào)色打樣稿。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肩負文化傳承使命,歷時二十載。項目團隊跨越山海,搜尋散佚海內(nèi)外的藝術瑰寶,建成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繪畫數(shù)字資源庫。這項工程不僅破解了古畫“藏用兩難”的困局,更以數(shù)字化手段整合全球珍藏,填補中國藝術史研究空白。
武漢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萬林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彭蛟介紹,本次展覽以“月涌大江流”為主題,分為“千古丹青”和“天地江流”兩個篇章。其中,一方面選擇歷代最具代表性的畫作,另一方面聚焦長江文脈與荊楚文化,貫通漢唐至明清,通過視覺化敘事多維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精髓。
展品甄選兼顧藝術史經(jīng)典與地域特色。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青綠長卷鋪陳出江山的壯麗;明代吳偉的《長江萬里圖》以靈動筆觸捕捉峽江的險峻。更引人注目的是對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化身明代陳洪綬筆下的飄逸形象;昭君出塞的悲壯場景在清代費丹旭的工筆中重現(xiàn);而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則以水墨點染出荊楚山水的蒼潤氣象。
從楚地荊門云開處,一江碧水奔騰而出,流向平野。江面上,千年舟楫的倒影、煙波盡處的樓閣、春岸垂楊的風姿,都化作丹青里起伏的線條。畫家們用筆墨描繪出長江的雄渾與柔美,讓觀眾感受到長江的無窮魅力,也體會到長江對荊楚大地的滋養(yǎng)。畫作中生靈瞬間的姿態(tài),藏著對草木榮枯的敬畏。館藏珍貴鳥類標本與墻上的繪畫作品相互呼應,讓參觀者能夠從不同角度去感受自然、理解藝術。
“武漢大學與浙江大學攜手打造本次專題展,將千里江山的層巒疊翠、長江萬里的水墨氤氳化作浸潤莘莘學子乃至社會大眾的美學‘春雨’,這是對‘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的立體詮釋,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蔽錆h大學圖書館館長、萬林藝術博物館館長董有明說。
長江不僅是地理的江,更是文化的江、生命的江。此次展覽以千年筆墨為經(jīng)緯,讓那些流散在海外的繪畫遺產(chǎn)以數(shù)字化的形式重歸“故土”,讓觀眾在尺幅之間飽覽長江風華、禮敬中華文脈。
據(jù)悉,展覽展期將持續(xù)至5月6日。
(記者 張銳 通訊員 劉欣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