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荔灣區(qū)南漖小學舉辦校園足球嘉年華活動,足球韻律操、四人足球賽、趣味足球射門游戲、障礙運球等,讓師生、家長享受了一場足球盛宴。
據(jù)介紹,南漖小學堅持“以球育德,練球健體”,足球教育結合課堂教學和興趣培養(yǎng)。低年級主要培養(yǎng)足球興趣和基本技能,高年級主要提高足球技術和比賽技巧。
最怕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北京擬在2016年將足球納入中考體育選擇項目。繼前幾天教育部公布校園足球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之后,全國各地鋪天蓋地都在大談推廣足球的宏偉藍圖,首都更是率先大刀闊斧動起來了。
足球回歸教育沒錯。然而,當足球跟升學掛鉤,外界對如何開展校園足球還是有了各種擔心。
推廣校園足球,不能只為出人才
中國從來沒有推廣過校園足球嗎?不。上世紀80年代,中國足球就曾開展過類似推廣活動,但最后結果并不理想。
這次校園足球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高度史無前例。按照教育部的目標計劃,力爭到2017年,在全國扶持建設兩萬所中小學足球特色學校和200個高校高水平足球隊,并形成區(qū)域特色,擬建設30個校園足球試點區(qū)縣。此外,按照全國校園足球競賽方案,組織開展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聯(lián)賽。
談及推廣校園足球的理由,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是為了孩子提高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zhì),改善心理素質(zhì)。如果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推廣校園足球是為了圓一個“中國夢”。
“中國足球要騰飛,首先要解決足球人口問題。這應該是解決中國足球問題最根本的途徑,而擴大足球人口的重點在校園”。這是中國足協(xié)副主席、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司長王登峰的話。
不過,有專家提出,恰恰必須要扭轉這種觀念,假如只為了出人才而推廣校園足球,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有天賦有能力的球員才踢足球,那就不是普及校園足球的做法了。無奈的是,“挑尖子培養(yǎng)”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很多學校領導一聽到推廣校園足球,首先想到的就是出人才,我們必須從上到下扭轉這種觀念。
跟升學掛鉤,足球或成另一塊名!扒瞄T磚”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還表示,將完善政策,形成校園足球激勵機制;把學生足球特長水平納入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寫實記錄,形成檔案。充分考慮片區(qū)內(nèi)中小學對口直升問題,積極探索高中學校招收足球優(yōu)秀學生的辦法,擴大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招生規(guī)模。這意味著,足球特長生將壯大隊伍。
這樣的激勵聽起來很振奮人心,但卻好生讓人擔憂。“如此把足球跟升學掛鉤,足球會不會成為另一項應試教育?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奧數(shù)?”家長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因為一旦某項技能或興趣跟招生聯(lián)系起來,成為進入某些名校的“敲門磚”,那么即使孩子沒有興趣,可能為了學位都會逼著去干。
教育界人士表示,我們不能把足球教育變成強迫性教育。在推廣校園足球的學校中,一定要根據(jù)自覺自愿的原則,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不一定非要都踢足球。
“要想真正推廣足球運動,一定要淡化成績,組織學校內(nèi)部或班級內(nèi)的比賽。衡量的標準定為每個學校每年舉行校內(nèi)比賽的場次,學校班級球隊的數(shù)量,每周參加足球活動的人數(shù)等等,學校和老師們自然就把普及放在了首位。讓所有想踢球的孩子都有時間有地方參與足球運動。足球比賽冠軍只有一個,不能把成績和冠軍作為標準!辟Y深足球評論員張路說。
多建免費足球場,才能真正增加“足球人口”
按照教育部的目標,2017年要扶持建設兩萬所中小學足球特色學校,這是什么概念?
按照業(yè)內(nèi)人士的估算,假如一所中小學有1000人,其中有100名孩子從事校園足球,到了2017年,校園足球人口就達到200萬人,將超過日本。這樣一來,足球運動的基礎就有了。
人多的確力量大,但足球顯然不是靠人數(shù)就可以打贏的。法國“歐洲時報網(wǎng)”日前刊文稱,北京將把足球納入中考體育考試選擇項目,如果這一打算成真,中國的“足球人口”的確會得到一定增加,但從足球強國走過的道路看,該手段未必是提升足球水平的根本途徑。
法國媒體的這篇文章談到,世界上有很多足球發(fā)達國家,每個國家成功的道路都不一樣,但無不以深厚的足球文化為基礎。這里所言的“足球文化”指以足球人口為基本指標的“踢球文化”,而非“看球文化”。這兩種文化當然相輔相成,但直接決定一國足球水平高低的則是前者。
而“踢球文化”是否發(fā)達,決定因素是供孩子踢球的基礎設施是否充足。有地方踢球,足球人口才會真正增多,足球水平才能提升,而這恰是中國足球最大的短板。中國有發(fā)達的“看球文化”,但要想讓“看球文化”轉化為“踢球文化”,則需要基礎設施上的投入。
連國外媒體都看得這么清楚,所以,多建免費足球場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至于跟升學掛鉤,納入中考選考項目,這些 “小把戲”還是別來添亂為好。
記者 陳秋明 攝
記者 陳曉璇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