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觀點】
根叔的“遺憾”是對中國大學價值的叩問
根叔的遺憾,當然涉及了很多領導在各種報告中都會提及的“工作中的不足”,諸如:沒能把“船舶海洋”四個字寫大,文科若干學科的發(fā)展沒有顯著變化,醫(yī)科還欠缺高峰等等。用專業(yè)的語言來說,這些都屬于“學科建設”的范圍。學科建設,連同科研經(jīng)費、科研成果以及重點基地、重點實驗室等等,都是目前高校建設中的顯性指標,是全國高校幾乎所有的領導最為關注的。的確,這些指標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的地位,根叔自然也不能免俗。力抓這些工作,為這些工作的不足而遺憾,也是作為一名大學校長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根叔其他的很多遺憾,可能很多大學校長并不一定能夠感知,或者說有意無意地回避了。與這些遺憾相關的問題,涉及了大學建設中的另外一翼,也就是大學精神。大學畢竟不是純粹的技術研究所,或技工培訓機構,大學應當是全社會的精神高地,社會應該能夠在智慧、精神、價值等諸多層面從大學這里汲取到能量。大學又是育人的場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不僅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術,也應該具備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價值觀以及美好的生活趣味。
但正如根叔的諸多遺憾所反映出來的那樣,這些大學應該做的事、應該具備的價值和精神,其現(xiàn)實狀況卻并不盡如人意。物質淹沒了精神,浮躁代替了冷靜,功利驅趕了責任。一些大學正朝著企業(yè)化的方向急速墜落。
這是根叔的清醒之處、可貴之處,亦是可悲之處。可悲在于有心而無力,很多事情不是一個大學校長能改變的。根叔希望大學生“既要知道革命先賢輝煌而悲壯的歷程,也要了解我們自己歷史上的錯誤、丑陋、恥辱等等”。但大學歷史課應該講什么,卻又不是他能決定的。根叔希望師生能夠“思索人的意義、民主的意義、把權力關進籠子的意義”,但或許他的苦口婆心的教誨,在現(xiàn)實面前不堪一擊!拔乙苍M覀兊娜烁窠逃、公民教育不要被淹沒和遮蔽,也曾想過能不能稍微改變一下。然而,作為校長的我卻膽怯了。如今只能徒有遺憾了!”
根叔的對手,有高深莫測的傳統(tǒng)意識,有日益功利化的社會,也包括他想提升和幫助的師生。當然,諸多對手當中,也包括他自己,“遺憾的是,在這一點上我沒有做出有實際意義的努力”。
但根叔畢竟看到了,說出來了,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他值得尊重的地方。莫以善小而不為,根叔的所言所行,正是我們的大學、我們的社會的希望所在。 (周云 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來源《羊城晚報》,有刪節(jié))
(來源:中國教育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