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聞進行到底
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新信號
一再推遲的“北約”“華約”和“卓越”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聯(lián)盟2014年聯(lián)考方案日前對外公布。中國人民大學沒有出現(xiàn)在“華約”名單中。而此前,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原處長蔡榮生因涉嫌違法違紀接受調查。在輿論對高招“黑幕”強烈的譴責和質疑聲中,高校自主招生格外引人關注。
記者調查了解到,與以往各大高校爭相展示學校特色不同,時下自主招生的話題成為一些高校的“雷區(qū)”,招辦人士大多避而不談。而飽受輿論詬病的“掐尖”大戰(zhàn)卻有升級之勢,招生計劃、筆試科目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瘦身”。
高!罢谡谘谘凇,自主招生似成“雷區(qū)”
在“北約”“華約”和“卓越”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聯(lián)盟2014年聯(lián)考方案對外正式公布的同時,還有近半數(shù)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尚未公布自主招生簡章。而往年此時,各大高校自主招生報名早已進行得如火如荼。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11月底,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原處長蔡榮生被查,自主招生受到公眾質疑。教育部門在審批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方案時格外慎重。
最終,中國人民大學并沒有出現(xiàn)在自主招生考試聯(lián)盟“華約”名單中。人大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暫停一年自主招生是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和改進自主招生工作。而教育部發(fā)言人則表示,這是中央巡視組和教育部的雙重要求。
2003年,我國正式啟動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從最初的22所增加至90余所,學校從最初的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到如今的一本、二本等眾多院校。10年間,輿論對高校自主招生的質疑從未間斷。
今年,記者在北京、江蘇、湖北、廣東等地采訪時發(fā)現(xiàn),“自主招生”成為多所重點高校招辦負責人的“雷區(qū)”,不僅是該校自主招生的整體情況,甚至對方案本身,相關負責人都是謹小慎微,避而不談。
一些學校以尚未公布招生方案為由拒絕談論,有的學校甚至直言:“對于自主招生我們不接受采訪!边@與往年各大高校爭相展示學校招生特色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社會質疑越強烈就越應該增強透明度,當前的弊端就是核心信息公布的太少!睆V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江東說,自主招生的前提是最大限度的公開招考信息,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有據可查。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對重塑自主招生公信力沒有益處,反而更會被公眾猜測。
“掐尖”大戰(zhàn)繼續(xù)升級,高分“搶人”再出新招
“華約”“北約”“卓越”等三大聯(lián)盟都把聯(lián)考時間定在了明年的3月1日。此舉被業(yè)內評價為各大高校為爭搶生源的“掐尖”大戰(zhàn),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作為“北約”聯(lián)盟高校之一的華中科技大學把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學生參加單獨組織的“校考四省”筆試也定在了3月1日。這四省考生在“北約”“華約”“卓越”和華科的自主招生報考中,只能“四選一”。
除了三大聯(lián)盟組織的標準化考試選拔成績優(yōu)異的考生,一些知名高校再出新招,推行新的選拔類別,旨在將各學科領域的頂尖人才“一網打盡”。
例如,南開大學今年新推出“英才直通車計劃”,其中的“單項優(yōu)秀選拔項目”的范圍包括: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qū)一等獎的畢業(yè)生;上海交通大學首推的“致遠計劃”還包括:獲得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等競賽的獲獎考生。
北京市一位重點高中高三年級的班主任告訴記者,北京的2014年高考,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qū)一等獎者加分被取消,一些項目的加分也有所縮減。自主招生“加分增效”的作用勢必比往年更受到關注。
記者調查了解到,隨著參與高校范圍的擴大,參加人數(shù)不斷增加,自主招生考試儼然變成了一場“小高考”。在廣東廣雅中學、華師附中、深圳中學等學校,準備報名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至少占全年級的三分之一,多的占全年級的六成以上。
而在很多考生和家長看來,通過自主招生考試而獲得降分“優(yōu)惠”對許多“尖子”考生用處并不大。來自深圳某中學的學生家長劉女士說,她的孩子所在的學校實施自主招生以來,先后有近70位考生可享受自主招生政策,但真正需降分錄取的不到5名!
招生規(guī)!笆萆怼,考試科目精減
中國人民大學暫緩自主招生一年;該校原招生就業(yè)處處長蔡榮生被查。業(yè)內人士普遍把這兩件事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人大事件”將對未來高校招生改革產生影響。
面對“掐尖”和腐敗的質疑,2014年的自主招生在招生計劃、考試科目等方面全面“瘦身”。
今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試點高校的自主選拔錄取計劃不超過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shù)的5%,候選考生原則上不超過自主選拔錄取計劃數(shù)2倍。而此前,有的試點高校自主招生計劃從5%升至8%,一些省屬院校甚至一度升至10%。
除了有高!昂币姟蓖顺觯灾髡猩墓P試科目也大大減少。廣州市一中副校長李自可等多位校長分析,在三大聯(lián)盟筆試科目中,外語、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開始淡出,初步體現(xiàn)了不超過兩門的特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jiān)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一些教育界人士和專家認為,包括自主招生在內的單項改革很難根除當前高考制度的弊端。今后,高考制度改革要堅持系統(tǒng)思維,在探索招考適度分離的基礎上,全面統(tǒng)籌推進社會化考試、學生綜合評價、高校多元錄取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從種種信號分析,高考改革即將從“單兵突進”進入“全面突圍”的新階段,這不僅要求國家加強頂層設計,更需要各地勇于“趟地雷”,向既得利益群體開刀。
高校自主招生這些年
——新聞鏈接——
自2003年我國正式啟動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數(shù)量從最初的22所增加至90所,高校層次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蓖卣归_去。這些年,從教育部的政策規(guī)范到各地各校的自主招生思路手段,都在不斷調整變化。
2003年,教育部批準了第一批22所高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出于公正性的考慮,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各校自主招生人數(shù)不得超過試點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shù)的5%。
2006年,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率先實行自主招生“預錄取”改革,通過面試的學生即獲得預錄取資格,高考成績僅作為參考。
2009年,北大推出“校長實名推薦制”,這一做法隨即被清華、人大等校效仿,推出“領軍計劃”“校長直通車計劃”;同年,清華、上海交大等5校實行“自主招生聯(lián)考。
2010年,教育部給自主招生降溫,重申“5%”的名額限制。
2011年,教育部提出試點高校自主招生向農村地區(qū)中學或申請考生適當傾斜。
2012年,教育部對自主招生候選人數(shù)量設置了上限,規(guī)定“原則上控制在自主招生錄取計劃數(shù)的120%,最高不超過200%”。
這些年,在高考公平的呼聲中,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注入“農村”元素,面向貧困地區(qū)學生轉投計劃進行自主招生,和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一起為寒門學子拓寬成才通道。(余靖靜 吳晶)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