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據(jù)顯示相親群體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
單身的你,加上單身的我,聚在一起不是“情人節(jié)”,而是“光棍節(jié)”!眼下,不止80后趁過節(jié)相親“脫光”,連90后在校大學生也去相睇“搶親”。有婚戀網(wǎng)站發(fā)布調查數(shù)據(jù),近年相親低齡化趨勢明顯,半數(shù)大學生傾向于接受傳統(tǒng)相親。
小蘩今年21歲,在廣州某高校讀大三。昨日中午,媽媽讓她打扮得漂亮一點跟親戚吃飯。入席后覺得奇怪,家庭聚餐還來了一名陌生男子,介紹說自己在某單位當公務員。席中,姑姑嬸嬸力邀他坐小蘩正對面,聊天中還有意無意就把話題往兩人身上引。
“等我媽說到那句,‘雖然我們家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但也算培養(yǎng)了一個好女兒’,我一下子就懂了。原來我‘被相親’了。”小蘩說,其實她并不排斥以90后的身份去相親,只是父母未曾與她溝通交流,導致猝不及防異常尷尬。
大學生相親已非新鮮事
小蘩去相親的經歷,在親朋好友中引起不少爭議。5位舍友看法各有不同,2人認為父母傳染了“光棍節(jié)”的焦慮感,好像兒女畢業(yè)之后就跨入“剩男”、“剩女”的行列。不過另外3人選擇理解父母,趁早找對象,年紀越小選擇的余地就越大。
小蘩的母親則認為,“我們要比別的父母開明,大學不讓她談戀愛、工作之后整天催,這樣不科學。反正遇到合適的就讓孩子去見面聊聊,多一次機會意味著多一點成功幾率。”
父母主動帶大學生子女去相親,已不是新鮮事。近日有媒體報道,杭州某大學一個班30名女生四分之一有過一次以上相親經歷。相親群體呈現(xiàn)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去年,華南師大文學院編輯出版系對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600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47.68%的大學生表示傾向于接受傳統(tǒng)相親。
某相親門戶網(wǎng)站的情感專家說,近三四年,相親大軍有低齡化趨勢,她的“相親數(shù)據(jù)庫”中,年齡最小的是1995年出生的大學生。來登記資料的性別比例,10個大學生當中有七八人為女生。
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認為,父母在相親這件事上要把握一個度,不能直接轉化為尋找戀愛婚姻對象的焦慮感,甚至替兒女直接代辦。值得注意的是,“光棍節(jié)”的流行最早從校園文化流行開來,顯示出學生群體對主流文化婚姻生活的抗拒,消解了單身生活的焦慮感,可反映“求脫光、結成雙”的訴求,也可以表達“我單身、我自豪”。無論是單身還是相親,都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而已。(文/記者何瑞琪)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