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理工大一新生周明(化名)在寢室使用電腦時,被輔導員收走。在簽署“十一把電腦帶回家”的保證書后,才被允許取回。該校學工部表示,此舉是希望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大部分高校對新生使用電腦都持“放寬政策”。(9月28日《新京報》)
面對大一新生在寢室玩電腦游戲的現(xiàn)象,因為擔心學生因此而耽誤學習,北京理工想到的不是如何進行疏導,而是采取沒收的方式,并要求學生簽署保證書才允許取回,這實在是過于粗暴之舉。當然,如此做法也并非北京理工首創(chuàng),早在2006年,北京科技大學建議大一新生不要帶電腦,就引發(fā)輿論的普遍爭議。
如今,北京大多數(shù)高校已經(jīng)放寬了政策,北京理工竟然還拾人牙慧,怎不令人感到可笑?我們不否認學校方面“禁帶電腦”做法的善意初衷,可問題是,如今是信息時代,電腦已經(jīng)成為生活、學習的必需品,怎么能因噎廢食,一禁了之?因為個別學生沉迷網(wǎng)絡游戲而耽誤學習,就一股腦采取禁帶電腦的做法,其實反映的是教育管理者的惰性思維——只求當前的一時效果,懶得去思考我們教育的方向在哪里,學生為何會沉迷于游戲。
可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學生在這個信息時代成了聾子、瞎子,原本可以通過電腦獲取學習知識的途徑被堵死,而學生也注定成了教育管理者手中的木偶。這顯然不是現(xiàn)代教育應有的結(jié)果,其不僅扼殺了青年學生的自主性,更是在逆時代發(fā)展潮流而行。
其實,正如有老師所說,“電腦不僅是玩具,更是工具。在學校的引導下,學生自己要把握好,發(fā)揮好其工具的作用!币虼,與其粗暴地禁止學生帶電腦,學校管理者倒不如認真反思,如今的大學生到底該怎么管理,如何讓那些沉迷游戲并因此而耽誤學習的大學生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須知,有時候問題恰恰出在教育管理者自身。(禹海君)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