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地家長在糾結(jié)中堅持“非體制教育”
2013年新學期開學,很多中國父母忙于為孩子選購學習用品,填報各類特長班。在山西太原,這個秋季,有一批孩子沒有走進學校,而是選擇在家上學,或是在私塾求學。對很多家長來說,上述選擇緣于不認同學校教育,盡管“在家上學”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很多人依然堅持。
9月18日,星期三,在山西太原,眾多學校門口照例排起長龍,接送孩子成了很多都市人的規(guī)定動作。放學后,報讀各類補習班、特長班是學生生活主題。與此同時,選擇在家上學、私塾讀書的孩子則每天灑掃應(yīng)對、習讀四書五經(jīng)、練習太極,不必每天為分數(shù)、考試所左右。
在山西太原,從2008年起,陸續(xù)有家長帶著孩子脫離公辦學校,進入私塾,甚至在家上學。馮迪曾任職于山西太原某貴族學校,后在媒體供職。2009年以前,她的兒子就讀于一家公辦小學。2009年,因為多種原因,馮迪帶兒子離開學校,轉(zhuǎn)投太原一家現(xiàn)代私塾。私塾開設(shè)的課程既有四書五經(jīng)、琴棋書畫,也有英語、數(shù)學等。
馮迪說,多數(shù)家長之所以選擇放棄體制教育,是因為失望。兒子曾在日記里寫道,“我每天背著書包去上學,心里都有沉重的壓力”。如今,孩子在私塾上學,變得安靜、快樂。以前,他很少運動,F(xiàn)在,他能下橫叉、踢高腿了。在她看來,公立學校并非一無是處,私塾教育也不是完美無缺。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不認可體制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所私塾中,有多位家長是公辦中學教師。在他們看來,“當下的學校教育讓人失望,而孩子在這里至少‘找到了自我’”。
如今,馮迪的兒子已接近小學畢業(yè)的年紀。馮迪說,和其他父母交談時,他們也會為孩子的出路心存疑慮。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人準備出國,有人已開始準備回歸體制教育。
2013年8月底,民辦非營利機構(gòu)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fā)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認為中國大陸約有1.8萬名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調(diào)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于小學階段,大多數(shù)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
3年前,太原五中15歲的女生趙儀奪得山西高考文科狀元,并順利進入北京大學。對于女兒的聰慧、獨特,身為大學教師的郭尚花認為女兒絕非神童,只是現(xiàn)行教育重復大量無用功,不能因材施教,讓很多孩子無法顯露才華。
小學階段,郭尚花帶著女兒在家上學。趙儀用兩年時間上完了六年課程,此后一直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人友”。女兒高中畢業(yè)后,郭尚花組建早教學校,自選教材、學童,吸引眾人求學。郭尚花說,孩子的智商相差無幾,只要能盡早開發(fā)、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適合自身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孩子都能成人、成才”。
針對“在家上學”現(xiàn)象,評論家王琦撰文稱,學生紛紛“叛逃”,家長紛紛選擇“在家上學”,不僅表達了對現(xiàn)行教育的不滿,更是在倒逼現(xiàn)行教育進行改革。王琦呼吁,有關(guān)部門應(yīng)尊重家長與孩子的選擇,讓家中私塾合法化,開辟“在家上學”的考試通道。(作者 李新鎖)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