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為啥在英國更易出成績

■閆胤洲
當前,英國理工科研究生培養(yǎng)主要有3類,分別是MSc(授課型碩士學位)、MPhil(研究型碩士學位)和PhD(研究型博士學位)。
在英國的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中,碩士學位是被拆分淡化的:一方面設置MSc學位滿足一般碩士文憑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MPhil碩士學位篩選研究型人才。
MSc學制為1年,其中9個月為研究生課程,課程內容與國內研究生第一年的課程設置類似,基本上是一些專業(yè)課,使學生了解基本的專業(yè)知識,最后3個月完成一個畢業(yè)設計,撰寫學位論文並答辯。MPhil碩士學位相較於MSc是一個偏向於攻讀博士的過渡學位。一般來說,具有本科學位的學生(無論哪個國家頒發(fā)的學位)均可直接申請攻讀英國PhD學位。PhD教育沒有專業(yè)課設置,也就是說學生在入學后直接進入課題科研狀態(tài),這對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在錄取這類研究生時,導師會首先征求學生的意向:是想在一年獲得MPhil碩士學位,還是想3年獲得PhD博士學位,根據(jù)學生的意向給他們貼上不同的臨時“標簽”。然而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二者並沒有任何差別。學習一年后,學生也仍有機會在Mphil學位或PhD學位之間改變意向。
整體來講,MSc培養(yǎng)很像一個本科教育的縮影,強調對學生進行專業(yè)培訓,了解專業(yè)知識和非?;镜恼n題研究過程。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這一年能很好地適應英國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同時決定是否要進一步深造。大部分中國學生在英國獲得的碩士學位屬於這類學位。它的優(yōu)點是時間短,不足是學生的科研能力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與本科生相比只是增加了一些專業(yè)知識,雖是碩士學位,但更像是一個本科的提升學位。MPhil學位一般被認為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但不願或能力無法達到攻讀PhD學位的碩士研究生學位。我們可以認為,英國的MSc+MPhil碩士學位與國內碩士研究生學位類似﹔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對於研究型人才的選拔,MPhil+PhD學位模式更具有連貫性和靈活性。
英國PhD學位攻讀起來相較於上述兩個碩士學位難度要大很多。攻讀學位期間,學生每年需要向學校提交一本類似MPhil學位論文的年度報告,總結一年的工作進展及成果,並由導師及校內一名老師組織答辯,評估決定是否讓其進入下一年PhD學習。學生一般在完成第3年的PhD工作后進行博士學位答辯。
與國內的博士論文和答辯不同,英國的PhD學位論文格式有兩種:一種是傳統(tǒng)的格式,與國內博士學位論文格式相似,但沒有嚴格的字數(shù)限制﹔另一種是論文發(fā)表格式,如果博士生在攻讀博士期間發(fā)表3篇以上期刊論文,可將所有期刊論文打印並與前言、結論和章節(jié)裝訂即可。英國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一般需要4-8個小時,然而氣氛卻更加放鬆。學生一般用5-10分鐘介紹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之后評委就博士論文內容逐頁提問,問題涉及基礎知識及一些非常開放的問題(甚至可能超出課題涉及領域),全面考察該名學生是否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及科研能力,以及是否具備未來獨立研究的潛力。答辯完成后,評委會給答辯學生一個答辯決議:獲得PhD學位、延期獲得PhD學位、獲得MPhil學位或不予授予學位。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博士畢業(yè)沒有成果研究,是否授予博士學位完全取決於該名博士生是否具有符合要求的科研能力。導師如果認可該名學生的工作,同時答辯評審專家認為該名學生達到畢業(yè)標準,即使沒有論文發(fā)表仍然可以獲得PhD學位??傮w來說,英國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更傾向於“科研潛力”的培養(yǎng)而非“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
為什麼中國學生在英國高校比國內更容易產出成績?影響這一結果的因素有很多,然而我認為,除上述培養(yǎng)模式的區(qū)別外,還與三個“jing”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即心靜、敬業(yè)、競爭。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三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的心靜。在英國讀書是一件非?!鞍察o”的事情,相比國內的環(huán)境,中國學生在英國高校的活動並不很多,除了科研,每天少有其他活動。
英國的導師非常敬業(yè),勤奮、負責、及時是他們最大的特點。我曾親身經歷,凌晨兩點發(fā)出的郵件,四點便收到了批改過的文章﹔一篇50多頁的論文,自起草至發(fā)表,導師逐字逐句地修改補充十余遍。英國導師一般指導二十多名學生,但卻時常讓學生感覺自己才是唯一的學生。
相比之下,中英兩國在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特別是對科研型人才的選拔和創(chuàng)新人才科研潛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英國的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作者系北京工業(yè)大學激光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